因為好奇心驅使,也因為想推斷並間接印證自己內心的想法,我昨天在IG限時動態前後問了兩個立場角度不一樣的問題:
.
1. 你覺得現在還有女人把結婚當做夢想嗎?(沒有:18%,有:82%)
2. 你自己有把結婚當做夢想嗎?(沒有:80%,有:20%)
這兩個問題一前一後互為鏡像,折射出當代女性看待結婚這件事情的兩面性。我不知道這超過1萬五千多人的投票是否為真誠面對本心結果,卻可以確定一個事實:當結婚這件事不在自己身上時,你看每個女人都覺得她們人生的最終目標是結婚;但如果問題回到自己身上,百分之八十的女人至少都不會承認自己想結婚或把婚姻當做人生目標。
.
每個催你結婚的人,他們是問題1那82%,而你則是問題2的80%。所以下次若遇到有人催婚,記住這個數據,任何話你都不會往心裡去了,而且可以大大方方的穩住立場,正所謂「只要你不尷尬,那尷尬的就是別人」。
.
話說回來,我其實想印證的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在女性獨立氛圍如此濃厚的氣氛下,承認自己想結婚是不是非常不酷的想法?因為太不獨立了,所以我拒絕去承認。
.
後台超過100則以上的留言只有一位特派員誠實告訴了我這件事,她說:「我自己是想結婚的,誰不想有個伴侶可以一起走過人生。但我會在朋友跟家人的提醒下本能地去抗拒這件事,並說出”我覺得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這句話。」
.
這位特派員說出的是問題2那80%女性的心魔,也是我們在講女性獨立時最常跌入的「誤區」:把結婚當做夢想的女人不夠獨立。
.
但,真的是這樣嗎?獨立女性真的要視愛情、婚姻為人生中沒那麼重要的事才能彰顯其獨立自主、內心強大的特性嗎?
.
我的答案是:錯的離譜。
.
回顧今年的影視作品,有一部電影非常適合用來推翻這個矛盾的現象,這部電影就是《她們》。《她們》改編自《小婦人》,是美國作家露意莎‧梅‧艾考特寫於19世紀的作品。我特別喜歡這次台灣翻譯的片名,新版小婦人走出了以「喬」為主角光環的視角,將其他對人生抱有不同期許的女性們上升至同一個維度,賦予了同樣的獨立自主性。即使,她們的選擇完全不同。
.
什麼是獨立自主,就是你掌握了對自身命運的選擇,做出決定,並承擔代價。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大姊梅格在喬慫恿她不要結婚,要站上舞台實現自我時這樣說:「我想結婚….因為我愛他,我的夢想跟你的不同並不意味著它不重要。我想要一個家庭。我願意工作和奮鬥,和約翰一起。」
.
在我心中,有想法的獨立女性不是沒有疑惑,一副永遠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模樣,而是更趨向《她們》裡的梅格、喬、艾米、貝斯四姊妹,在面對現實困境時有猶豫、焦慮,但願意去面對與化解,哪怕這一迎戰會遍體鱗傷,但因為是自己的選擇,所以不怕。我甚至非常欣賞艾米可以義正辭嚴的說出:「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會嫁個有錢人,我為什麼要以此為恥?」她的野心與慾望明顯而直接,但她也做了相對的努力與提昇,幫助自己完成階級跨越。她應該是四個人當中最清醒的知道自己的立場與困境的那一位,目標也最為明確。
.
喬作為第一女主角,在過去幾乎是所有獨立女性形象的代名詞。她對生活充滿熱情,嚮往自由,可以自己賺錢並一步一步完成作家夢想。但在《她們》的改編下,我們首次看見喬的脆弱,在她看似積極進取熱情自由的靈魂下,她也渴望被愛,她甚至感到孤單,哪怕她認為婚姻不是女人的全部,甚至討厭人們說女人只適合談情說愛,但在某些時候,她還是寂寞了。
.
所謂獨立不是把所有女人都變成同一個樣子,結婚的嘲笑沒結婚的,職業婦女鄙視家庭主婦,把愛情放在無足輕重的位置,彰顯所謂成熟睿智的魅力。老實說,這種「假性獨立」反而會害死你。其傷害程度就像出版社老闆要求喬改寫小說結局一樣,想要作品熱賣,裡面的女人要嘛結婚要嘛死。
.
.
/ 這兩個問題反映出的其實是你怎麼看待自己
/ 結婚或不婚,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 你的決定與選擇就是最好的答案
.
如果聖誕節只能看一部應景電影,推薦《她們》